互联网

内容科技:未来传媒的全新生产力

来源:网络    作者:      2020年03月31日 14:15

导语:

3月27日,人民网组织编写的《2019,内容科技(ConTech)元年》白皮书正式发布。报告指出,媒体发展的驱动力从以内容为主转变为以内容和技术双轮驱动,技术和内容越发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技术在媒体发展中的作用变得空前重要;并基于“顶层架构重视内容与科技的结合——全媒体建设成为紧迫任务——内容科技是建设全媒体重要手段路径”的逻辑推理,得出“2019成为内容元年”的论断。这是一个重要的命题,在这一命题之下,我国互联网发展的现实如何呢?



图片来自网络

一、现实发展:内容与科技的融合不断深入

其实,不论是概念还是实践,内容科技都不能算是一个新鲜事,技术进步对提升传播效率、效果、效益和效能的重要作用毋庸置疑——从机械化到自动与电气化再到当下的信息化,现代技术的每一次革命都带来了媒体和传播的创新与发展,媒介形态与传播能力在技术变革中升级迭代。即使把“内容科技(ConTech)”限定为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前沿信息技术(IT)以及物联网、5G、区块链等新兴通讯技术(CT),“ConTech”的理念与机制也早已出现并落地实践。

2019年5月21日,腾讯全球数字生态大会上,腾讯公司副总裁陈菊红在《内容消费的规模陷阱和ConTech新世界》的主题演讲中率先提出“ConTech”的概念。她指出,人工智能等技术对内容行业的改造已经初步完成,内容+人工智能将进入专业双向对接时代。腾讯新闻的目标在于以“可理解+可学习”为核心,构建一套内容从业者与内容AI之间的标准对话体系,实现从组织到业务的深度协同,与持续进化。她将腾讯新闻为避免流量陷阱、寻找优质内容最优解而探索出的人机协作机制命名为“ConTech”,展示了腾讯新闻ConTech机制的三个主要流程:1.持续运转的内容筛选漏斗;2.关键内容的数据发现和协同生产;3.有利于优质内容供应的高效机制。



图片来自网络

概念提出的背后是腾讯对人机协同提供优质内容的不断探索尝试。仅隔半年,2019年腾讯ConTech技术大会上,腾讯新闻算法负责人刘军宁分享了腾讯ConTech的技术布局与实践,涵盖内容的生产、准入、处理、分发到体验整个链条。在内容理解方面,贯穿全流程的内容理解力,除对内容基础语义的标签分类,逐渐向内容受众面、新闻性、知识性、事件脉络、知识图谱等深层次语义构建;在内容生产方面,青云智能内容生产引擎,承担素材检索、筛稿入库、内容纠错、摘要生成、自动写作、智能配图、短视频自动生成等辅助人工的工作;在内容分发方面,打造个性化、搜索、智能语音助手为依托的下一代的智能内容分发系统。可以说,贯穿于腾讯新闻ConTech的主线思路是人机协同,人的经验、智慧赋能给机器,用机器放大人的智慧,解放生产力,释放创造力。[1]其中,青云智能内容生产引擎的智能选配图系统,每日配图数量5.5万次;智能纠错模型,每日接到101万篇文章纠错需求;智能写作系统,年写作2.4亿字,年输出稿件107万篇。

腾讯ConTech实践正利用专业智慧和算法效率的共同进化,让用户收获更高的价值密度体验。例如,这次疫情中,腾讯新闻较真辟谣中台表现尤为亮眼。疫情期间,谣言随时出现,辟谣效率尤为关键。1月24日下午,腾讯新闻较真平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特别版上线,基于严格的鉴定体系和专家顾问的专业把关快速处理不同类型的网络谣言;还推出H5形态的“实时在线辟谣工具”,通过链接、长图、海报、短视频等方式,快速覆盖微信、微博、知乎等社交媒体平台。截至2月15日下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特别版已为用户提供超过5.36亿次服务。这背后得益于较真辟谣中台的底层能力——较真中台搭建中央处理系统,利用AI等技术工具,将工业化的技术能力应用于高效的辟谣;一端接入海量的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识别和处理,另一端连接用户,将辟谣内容分发给用户。当前,腾讯新闻较真中台已集合谣言发现与预警、谣言识别与鉴定、辟谣生产与触达,以及谣言研究与科普四大能力。



图片来自网络

当然,内容与科技的融合实践主体不仅限于平台型互联网机构,传统新闻媒体也在转型发展中紧抓技术能力建设。纵观近些年业界的媒体融合大潮,可以说内容生产分发相关技术的革新是各大媒体推动媒体融合的着力点与关键领域。例如,人民网基于自身内容错综复杂(7种少数民族语言及9种外文、60多类频道类型)的现实考量,为解决体系复杂、运营效率低、运维能力不足等痛点,建设了智能化应用平台,打造包括智能大数据服务和智能媒体应用在内的服务能力。“让数据多跑路,让人力少动手”,智能大数据服务一站式管理内容数据,智能媒体应用将技术基础与内容业务相结合起来,覆盖选题策划-新闻制作-内容审核-内容分发-传播分析-版权追踪全链条。智能化应用平台的建设为人民网智能媒体融合提供了强大的平台支撑,有效提高内容生产与内容运营效能。

二、未来趋势:技术对内容产业的赋能将成为未来发展的“风口”

当下,内容科技已围绕着信息采集、生产、分发、接收、反馈五个环节的智能化展开其应用,而随着5G技术商用开启的万物互联时代到来,技术对信息传播的改造向纵深处发展。高速率、高容量、低延时、低能耗的5G技术无疑是一项革命性的技术——它真正“连接一切”,将人与人、人与机器、人与世界的互联上升到生理级、心理级的互联互通,进一步拓展传播疆域、丰富传播要素、再造传播结构;它在传媒领域和传播领域的落地将会加速各种新技术对内容生产分发消费全链条的渗透,带来生产力的增强以及生产关系的重构。

1.采集:传感器拓展感官视域

万物互联环境下,智能化物体将成为信息的主要采集者。媒介是人体的延伸,以传感器为典型代表的信息采集工具就是人类感官的“延长”。传统新闻的信息采集主要依靠记者的感官获取,但是这种方法有相当的局限性,而传感器的应用能使新闻从业者更方便地获取海量且准确的数据,这不仅有助于从大量复杂线索中发现新颖的选题,还能够减少人为错误的产生。传感器一方面可以扩宽信息的来源途径,例如利用传感器实时监测环境数据(包括温度、湿度等),甚至可以采集用户自发产生的生理数据(如脑电与心跳)。另一方面,传感器还扩宽了信息的采集维度,包括时间维度与空间维度。[2]以无人机为例,5G技术将进一步赋予无人机超高清视频传输、低时延控制、远程联网协作和自主飞行等重要能力。

2.生产:机器生产内容海量涌现

万物互联和全时在线的数据通过数据挖掘和智能算法将生成海量的传感器资讯,即MGC(机器生产内容)。所谓机器生产内容,即通过摄像头、传感器、无人机、行车记录仪等智能采集设备,结合新闻发生地附近的多维数据,自动检测新闻事件、自动生成数据新闻和富媒体资讯内容。让摄像头以及各种传感器成为记者的眼睛,在突发事件和重大事件的捕捉和生成上,快人一步、自动生成。这一内容生产格局的巨大改变,势必会造成专业媒介工作者工作重心和工作逻辑的重大转型。专业传播工作者在未来传播中的主要价值角色的担当主要不是进行直接的内容生产,而是为用户生产内容(UGC)和机构生产内容(OGC)和机器生产内容(MGC)的内容生产创制模板、创新模式、开拓新的领域和新的功能、平衡社会表达中的信息与意见失衡、建设传播领域的文化生态。[3]

3.分发:个人即时场景实现精准推送

如前文所说,传感器可以扩张从人到物的不同层面的信息采集力。万物互联状态下,人的空间位置、身体状态、运动状态甚至心理反应,在未来都可以通过传感器或其他智能设备来探测或描述,这为基于个人的即时场景的信息生产与推送提供了依据。目前算法技术已经能够通过收集内容、环境以及用户等三个维度的信息来进行个性化推送,虽然对空间场景要素有所涉及,但应用还不够充分,也基本还未考虑用户实时状态、社交氛围等其他场景要素;在5G技术加持下,在深层次的人机交互基础之上基于私人场景的个性化服务将进一步提升,实现算法内容分发的“场景”增强。

4.触达:多元终端为用户提供沉浸式体验

5G的广接入下,信息接收终端将不再局限于个人移动终端(如智能手机)和家庭终端(如家庭大屏),可穿戴设备、智能家居、智能汽车等均有可能形成新的人机界面和交互方式。这些新型终端摆脱了屏幕限制,内容的接收和处理可通过多种感官体验实现,用户只需记住驱动智能设备的命令即可实现。同时,借5G 超高速的传输能力,可以解决VR/AR 在过去给受众带来的互动体验不强等问题,沉浸体验将进一步升级,人们在现实场景中就能体验到虚拟场景的沉浸感与在场感。[4]

5.反馈:数据采集将实现场景化、生理化

万物互联时代,用户反馈将更加传感化;而传感器将重新定义传播的反馈机制。一方面,用于监测内容反馈的智能工具可实现传播效果数据采集的场景化,从延时模糊到即时精确;另一方面,对用户的洞察更加细致全面——从浏览、评论、转载、点赞、关注等显性行为,到传感器呈现的用户在信息消费过程中的生理反应。用户驱动的内容生产将会继续深化对用户需求和反馈的精准把握。

总之,5G所导致的万物互联和全时在线的结果之一,就是无所不在的传感器所生成的海量数据的泉涌。在未来的传播中,数据资源将成为传播驱动的最为关键性的资源和能量;实时生成的数据、实时分析、实时调整的算法将成为整个信息系统运行的神经和命脉。掌握数据、价值挖掘、利用人工智能实用化,这恰恰就是未来职业传播工作者工作的重点与关键所在。

三、社会愿景:构建人机协同的内容科技未来生态

技术在给内容产业带来更多可能性的同时也埋伏了诸多风险,如政治操控、社会歧视、隐私和产权侵犯……当然,技术并非天生存恶。技术造成的危机,本质上还是人类自身的弊病造就的;导致这些风险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技术趋向于工具理性主义,效率与利益成为最重要的标准,人文主义关怀渐渐淡化;也就是说,技术不断裹挟人类,人类的情感价值让位于技术的工具价值,技术中心主义盛行。

人类首先要尊重人类自己,才能促进科技的人性化。必须看到在当下弱人工智能的技术现实下,人工智能及其相关技术尚处于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有计算而无理解的初级阶段——只能在数据层面发现规律性模式、识别有价值的差异以及发现数据的相关性,却无法像人类那样理解数据所蕴含的信息语义等内涵及意义;智能化技术在内的各种新技术进入内容产业,是为了将人从一些简单、重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进一步提高人在其优势领域、关键领域的竞争力,旨在增强人类智能而非替代人类,人类的判断、道德和直觉对于各种智能体的关键决策不可或缺。简言之,无论内容科技带来何种程度地生产力飞跃,传统的人工编辑仍扮演着“压舱石”“航向标”的角色;技术驱动的传播革命,并不是机器替代人的过程,而是“人—机”协作、共同进化的过程;人与机器之间的关系,应该更像是指挥家与乐队的关系,彼此相互协调、交互配合。

所谓人机协作,即通过技术发现与补充人的能力局限,通过人的力量来纠正机器的偏狭与误区,这也是内容科技的价值取向。对于内容产业来说,在技术提供了高效率的前提下,我们更需要从人类生活、人性的目标来衡量机器效率的意义。媒体在拥抱新技术的同时,需要做坚定的人文守望者;保持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以人为尺度,让技术更“正确”,更能服务于人的需要。以规则和人文精神来引导“技术向善”,或者说,推动内容科技向促进人类共同福祉的方向发展,将成为内容科技未来发展的基调。

概言之,人民网、腾讯网今天在内容科技(ConTech)上的“一小步”,其实就是整个传媒领域发展的“一大步”。让我们站在时代发展的高点上,认识和把握内容科技(ConTech)发展的逻辑与趋势,这是决胜未来传播的一个关键。

[1]金融界.腾讯新闻ConTech合作伙伴计划 人机协同共建优质内容生态[EB/OL]. http://finance.jrj.com.cn/2019/12/03225128485418.shtml.

[2]喻国明,兰美娜,李玮.智能化:未来传播模式创新的核心逻辑——兼论“人工智能+媒体”的基本运作范式[J].新闻与写作,2017(03):41-45.

[3]喻国明.未来传播的三大关键转型——站在未来已来节点上的思考与展望[J].新闻与写作,2020(01):54-57.

[4]喻国明,陈雪娇,卢文婕,曹笑凡.边缘计算、5G与传播的未来融合——试论场景视阈下新闻传播过程的重新构建[J].传媒观察,2019(10):5-10.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艾瑞网立场)
  • 合作伙伴

  • 官方微信
    官方微信

    新浪微博
    邮件订阅
    第一时间获取最新行业数据、研究成果、产业报告、活动峰会等信息。
     关于艾瑞| 业务体系| 加入艾瑞| 服务声明| 信息反馈| 联系我们| 合作伙伴| 友情链接

Copyright©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581号沪ICP备15021772号-10

扫一扫,或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艾瑞网官方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