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

想日本留学攻读MBA专业?这份致远塾详解请收好!

来源:网络    作者:      2020年09月04日 08:58

导语:

什么是MBA

MBA是Master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的缩写,对应的中文名为工商管理硕士,对应的日文名为経営学修士。MBA源于美国,是旨在培养能够胜任工商企业和经济管理部门高层管理工作需要的务实型、复合型和应用型高层次管理人才的专业学位。能够取得MBA学位的学校被称为business school。

日本MBA的特征

日本国内的MBA主要分为Full-time MBA、Part-time MBA、Part-time EMBA三种。有别于其他国家多采用全日制的Full-time形式,在日本周末/夜间型的Part-time形式更为主流。Part-time形式主要面向兼顾工作与MBA学位取得的社会人,而作为应届毕业生,通常只有对工作经验没有要求的Full-time形式可以选择。日本这一有别于欧美的课程形式,也提供了应届毕业生与各个年龄段的社会人共同学习的机会。

MBA的履修科目

第一年的课程多为共通科目,全员学习范围宽广的知识和商业技能。共通科目一般包括经营战略、经营组织论、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财务会计等。

第二年的课程多为选修科目,选择专门的课程集中学习相关科目。专门的课程一般分为战略系、财务系、数理·计算机系。

MBA课程设置院校





MBA最大的优势

优质人脉的积累

首先是同级生。纵观大学院的各个研究科,MBA的社会人比例向来是最高的,这就意味着如果就读MBA,将有机会认识大量有工作经验的在职者甚至管理者。同比研究科的应届毕业生MBA的同级生显然在将来的职业规划上能起到更大帮助。

其次是教授。由于MBA大都在出愿阶段不需要选择指导教授,部分学生会忽视这个要素,但其实教授是选择MBA学校上颇为重要的要素。日本的大手企业很多都和大学教授有合作项目(市场调研依赖/社外取缔役等等),与教授有良好的合作及信赖关系。如果有该教授的推荐,入职这些企业可以获得远远高于其他人的优势。所以选择有各个业界都吃得开的教授的学校并在入学后加深个人关系可谓是对将来的一项重大投资。

适合选择MBA的人群

管理岗位的在职者(社会人)

在日常工作管理中感觉缺乏管理的相关技能和知识时可以选择进入MBA学习。通常选择Part-time形式履修课程以提高日常工作的管理水平。

尚未成为管理岗位,但有成为管理岗位的计划的人(社会人)

对这类人来说,取得MBA学位将能实现他们自身的职业生涯升级。事实上,很多企业为了培养经营人才,会出资(学费+生活费)让受到期待的年轻员工攻读MBA,回到公司后便会进入管理岗位。

家族企业继承者(应届毕业生)

由于MBA的选考很看重将来计划的一惯性,将来确定成为管理者的学生会具备更大的身份优势。

本科日语转专业的学生(应届毕业生)

MBA相对于经营学/商学研究科,入试阶段对专业知识的要求相对偏低(部分学校也会对两者提出同等要求,请注意),针对性地选择学校可以减轻学习压力并充分发挥日语能力优势。

选择学校时需额外注意的方面

入试方式

相对于经营学研究科/商学研究科常规的书类选考+笔试+面试,MBA的入试方式更为多样化。考生需要根据自身的特性选择最为合适的入试方式。

日语/英语

英语项目适合日语基础相对薄弱的同学。但需要注意的是,英语项目在入学后会分全英文授课及英日共存的授课方式。此外,即便课程中不使用英语,在日本的生活也需要积累一定日语能力,否则到了部分区域会发现自己寸步难行。

仅书类选考

类似于欧美学校的申请,即提交资料等待审查,这类选考适合出身院校不错,且书面成绩优秀的学生。由于无法通过笔试、面试获取更多的学生信息,往往需要学生在出愿书类上更好地包装自己。

考试难易度

考试难易度与学校的级别有一定关联性,但也并非完全划等号。一般认为,相比经营/商学研究科,MBA不注重专业知识,事实上也并非完全如此。不同学校的考试方针不同,考试的内容自然大相径庭。而即使采用同样的入试方式,也会存在笔试难易度差异很大的情况。部分学校题型与研究科相似,所以即便是MBA的笔试,也不乏不懂专业知识而交白卷的考生。

学费

私立大学的MBA相对于经营学研究科/商学研究科,学费相对高昂,报考学校时也需要考虑是否能承担得起学费(在日本的打工收入正常情况下只能抵消生活成本)。因为交不起学费而影响毕业或者退学就本末倒置了。以下为各位同学整理热门学校的学费相关资讯。

商业连携活动

MBA本身的特殊性质(实践性的课程、学生的属性),比起研究科,MBA与商界的联系远为紧密。学校经常会组织学生参加各类活动,是开阔眼界及拓展人脉的绝佳时机。重要的活动在学校官网会有汇总,如果有感兴趣的同学可以查阅一下往年的活动。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艾瑞网立场)
  • 合作伙伴

  • 官方微信
    官方微信

    新浪微博
    邮件订阅
    第一时间获取最新行业数据、研究成果、产业报告、活动峰会等信息。
     关于艾瑞| 业务体系| 加入艾瑞| 服务声明| 信息反馈| 联系我们| 合作伙伴| 友情链接

Copyright©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581号沪ICP备15021772号-10

扫一扫,或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艾瑞网官方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