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导语

2014年下半年以来,一种定制化的专车服务在中国的一二线城市开始迅速兴起,它被认为填补了国内中高端出行服务市场的空白。然而随着专车业务的迅速扩张,面临着被交管部门叫停、的哥抵制等阻碍。一方面是专车软件及其背后的互联网公司、传统租车公司疯狂布局专车圈地,另一方面由于监管缺位跟不上业务的扩张,给了黑车可乘之机,各方质疑不断。步入2015年,这场专车论战仍有愈演愈烈之势……

关于专车:

”专车“是指面向中高端商务出行人群提供的定制用车服务。乘客可以自选车型甚至司机,提升了传统出租车的出行体验和品质,价格也相对较高。通常,商务专车的车辆来自租赁公司,司机则以劳务派遣的方式签入,这种模式面临的问题是:专职司机资源是有限的。随着专车业务规模的扩张,司机及车辆规模难免碰到天花板,而引入私家车和兼职司机提供服务就成了专车的必然选择。

  • 专车业态冲突调查:“品质”还是“许可”决定竞争

    开发运营叫车软件,覆盖一、二线城市出租车,单日提供千万量级响应式服务后,推出互联网专车服务——这让开发滴滴打车、快的打车、UBER等软件的互联网公司,开始正面冲击二十多年来国有控股为主、“公司经营权”无年限的地区出租车经营许可模式。

  • 中国式专车的染色体:唯快不破,有钱就任性

    Uber用5年走完的道路,中国只用2年就能速成,更大的市场、更广的需求加上更多热情,中国式专车的反向迭代有可能与Uber殊途同归。

专车颠覆传统出行方式

专车服务针对的应该是对价格不敏感的个人用户,企业用户,甚至是公车改革对象这一类群体。必须正视打车软件的内在价值,即对效率低下的传统行业的互联网式改造。在现有公共交通资源不能完全满足人们出行需求的背景下,专车服务很好地做了市场补充。

专车动了谁的奶酪?

在全球绝大部分市场,出租车行业都是特许经营,运营证(出租车牌照)成为准入门槛。发放牌照的协会或者监管部门,以及拿到牌照的出租车司机,对于专车进入市场抢生意自然是反感甚至敌视的。专车服务在全球各地都有强大市场需求,也确实存在因为触犯出租车利益集团利益而被封杀的风险。

专车大战中那些避不开的坎:

1月15日,快的打车宣布获得软银资本领投6亿美元融资,布局专车业务。此前,滴滴在腾讯领投下获得7亿美元D轮融资,百度地图接入易道用车的同时,百度去年12月还入股了全球最大的专车服务商Uber,BAT抢占打车软件的“三国杀”战况正激烈。

互联网巨头在忙着占领移动支付、O2O等入口时,面对着各方利益博弈以及质疑。

1、牌照。由于出租车牌照一直采取的是严格控制的方式,所以牌照资源十分稀缺,进入困难。而专车的服务,其实正是触及了这部分出租车行业。对于传统出租车从业者来说,新型业态的出现必将动摇现有的利益格局。

2、政策。在中国,代驾租赁一直未获得合法身份。“专车”模式目前尚属法律空白领域,如何在合理规范的前提下让移动互联网匹配代驾租赁服务模式,是面临的主要问题。

3、安全。专车营运资质的模糊,势必引起准入门槛的降低。对于服务行业来说,保证出行体验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保障安全、效率等基础需求。

多方博弈

专车“玩家们”的新动向
专家快评
  • 专车被“黑”:有人看到阳光,有人看到阴影

    也许多年之后,人们会觉得此景荒诞异常:专车,一个有需求、有市场、有技术含量的应用却命运多舛。你可以称它为“创新者的窘境”,尤其在出租车行业这样一个相对封闭的市场。

  • 专车软件:请勿以恶制恶

    诚然,当下出租车系统确实存在不少问题也需要改造,但我们仍然要警惕专车软件以一种恶来取代另一张恶,而带来的副作用是极大的。

  • 专车服务动摇出租车公司赚钱合法性

    对专车进行管制的一个理由是无法保障乘客的安全,理由是专车没有统一管理,个体经营无法保障乘客安全。这显然不是最确实的理由。我们都知道,这世界上绝大多数的矛盾都是因为“钱”

  • “专车”成“黑车”,还有没有未来?

    “专车”进入市场之初,需要消费者了解、认可、接受,一旦市场培育成熟,走向高端服务和价格提升必是最终目的。

  • 合作伙伴

  • 官方微信
    官方微信

    新浪微博
    邮件订阅
    第一时间获取最新行业数据、研究成果、产业报告、活动峰会等信息。
     关于艾瑞| 业务体系| 加入艾瑞| 服务声明| 信息反馈| 联系我们| 合作伙伴| 友情链接

Copyright©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581号沪ICP备15021772号-10

扫一扫,或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艾瑞网官方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