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导语

入华之后,Uber似乎再也离不开头条了。“内忧外患”不为过,本土化之路充满荆棘。近日,关于Uber中国融资事件也一波三折。究竟这个打车软件的鼻祖在中国市场中经历了哪些故事?

关于Uber

打车企业Uber成立于2009年,主要致力于为中高端用户提供私家车用车服务,其独特的服务模式和发展方向受到业界关注。从2009年到2013年,Uber共经历五轮融资,目前估值35亿美元,其覆盖国家达到22个,覆盖城市超过60个,并于2013年6月开始进入中国市场。

2014年12月17日,百度与美国硅谷新兴互联网巨头Uber签署了战略合作及投资协议,未来双方将在技术创新、开拓国际化市场、拓展中国O2O服务三个方面展开合作。

  • 内忧外患:Uber中国融资迷局

    近日,媒体爆料,Uber总部近期已将10亿美元划拨到中国,如果Uber中国融资能顺利完成的话,20亿美金也将被用于中国市场;不过,由于Uber高管、百度以及各投资方对于Uber中国估值、股权比例存在争议,Uber中国的融资已经被迫暂停。

  • 在中国融资搁浅?Uber称很顺利,服务器已在中国

    针对媒体对于Uber中国的融资由于估值和股权比例等问题,目前已暂时搁浅的报道。Uber方面透露,中国的融资计划进展顺利,将择机对外公布,而为了在中国市场长期发展,Uber会在中国建立独立的实体,拥有独立的管理,服务器已设在中国,并注重引入中国战略投资者。

Uber的内忧

Uber在中国每日补贴高达数千万,2015年的预计亏损将达11亿美元,而按目前Uber已获得的融资数额,资金已快消耗殆尽。并且在接下去的2年内,Uber还将计划消耗20亿美元。

Uber的外患

虽然Uber滴滴快的都在专车运营方面受到政策层面的困扰,但Uber中国的公关方式很不稳定,各个城市的运营团队有点像散兵游勇。

除了政策,中国市场的竞争对手也十分强劲。滴滴、快的、易到、神州都要从专车市场分一杯羹。

“谋杀”Uber,抓住它的五个软肋

1、Uber令竞争对手忌惮的群众基础言过于实,用户维护的是Uber所代表的经济模式和高额补贴,而不是Uber的品牌本身。

2、众多Uber司机是Uber、滴滴、快的或神州专车的共同用户,而这批忠诚度并不高的司机最容易流失,最容易为蝇头小利而被争取。

3、Uber最忠实的教众,是对与Uber站在一队时产生的叛逆感上瘾的人。他们对涉嫌违法的警告和其行为存在的安全隐患嗤之以鼻,除了乘车之外,他们机敏巧妙地配合着Uber司机们应对执法部门的检查,在司机被钓鱼执法后迅速向现场集结请愿。

4、Uber的公关能力被高估。之所以Uber形成现有的优势,只能是因为在Uber身上中国互联网公关的陋习较少,而竞争对手从BAT(尤其是B)中挖来的公关精英,做了太多讨上司欢心却不得用户欢心的传播案例,在错误的道路上跑得一往无前。

5、Uber产品的品质感不升反降。Uber基本的导航与定位都不够准,司机常常走错路,甚至一些司机需要另备一个手机专门辅助Uber做导航。而从承包商的角度看,劣币正在驱逐良币,过快的扩张速度损失了车辆和司机的品质。

Uber的负能量
专家热评
  • Uber融资乌龙背后的圈钱逻辑

    Uber要启动F轮融资,并已经有包括美国JP Morgan、高瓴资本、欧洲Bertelsmann、中国投资公司以及中国平安参与了投资,并表示Uber中国要在中国单独上市。本来十分美好的事情,随后剧情迅速发生逆转:中国平安表示并未有对Uber的任何投资行为。

  • 滴滴和Uber的生死时速

    在苹果和谷歌之后,中美两国的数百家互联网出行公司正为此努力,当人类创业史上最能融资也最能烧钱的两家公司—滴滴和Uber在资本和需求的十字路口不期而遇时,他们的竞争将为P2P经济的未来给出答案。

  • 迈过这三道坎 Uber就能优雅进军P2P了

    如果Uber要优雅地进军P2P,那么,中国的P2P界可能就是这样的:进入Uber的主界面,会看到基于你当前地理位置周边的高帅富和穷屌丝。

  • 当混世魔王Uber遇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没错,Uber在全球快速扩张的同时,所面临的地域差异和文化敏感性是几乎难以解决的问题。因为,毕竟不是任何国家,都是像美国那样崇尚自由市场主义,也不是任何一个国家都会像中国人那样,对美国自由经济的市场敬若神明。

  • Uber刷单,刷出中国的人性劣根?

    在摆平了支付、地图、政策上的麻烦之后,Uber终于如愿成为继滴滴、快的之后的又一个巨型叫车应用平台,而且入乡随俗地玩起了烧钱大战,本想作为红包来提高人气,却没承想让“刷单”搞得晕头转向。

  • 刷单是否Uber中国的第一个危机?

    刷单泛滥背后。产品的本土化危机则是Uber的大危机,也是Google、亚马逊、特斯拉等国外大牛在中国曾经遇到的危机,但是很难攻克。

  • 合作伙伴

  • 官方微信
    官方微信

    新浪微博
    邮件订阅
    第一时间获取最新行业数据、研究成果、产业报告、活动峰会等信息。
     关于艾瑞| 业务体系| 加入艾瑞| 服务声明| 信息反馈| 联系我们| 合作伙伴| 友情链接

Copyright©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581号沪ICP备15021772号-10

扫一扫,或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艾瑞网官方微信公众号

  • 微信
  • 改版反馈

    我们有直面错误的勇气,点击按钮即可发言。

    信息反馈

    您也可以邮件:
    prnews@iresearch.com.cn

  • 返回顶部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