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

柴麒敏解读“双碳”战略,为企业转型提供行动指南

来源:互联网    作者:      2021年12月03日 13:56

导语:

11月26日,由平安知鸟主办的《巅峰讲堂》第十一讲圆满结束,本期由国家气候战略中心战略规划部主任柴麒敏为我们带来《我国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及企业转型路径展望》主题演讲。他从政策和全球市场环境切入,深度解读关于我国碳达峰目标与碳中和政策。并通过市场、国别、行业及产业案例,解析全球碳市场及气候投资,为各行各业提供“双碳”政策下的行动指南。

国家碳达峰目标与碳中和愿景解读

低碳环保已然成为当今全球发展的主旋律。在过去50年里,全球共发生1.1万多起由天气、气候和水导致的灾害,造成了200万人死亡和3.6万亿美元经济损失。根据第三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本世纪以来,由气候变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平均每年占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07%,是同期全球平均水平(0.14%)的7倍多。今年,中国发生的河南特大暴雨、山西洪灾带来的苦难我们依然记忆犹新。

 中国政府对全球气候问题高度重视,制定长远战略举措,积极建设性参与气候治理多边进程。针对去年提出的“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双碳”目标,专门成立国家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有序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

“双碳”政策的实际涵义是什么?柴麒敏向我们说明:“碳排放达峰”是指(能源活动)二氧化碳排放量出现峰值拐点并在此后开始进入下降通道,意味着经济社会发展与二氧化碳排放的脱钩。而“碳中和”的目标是每年直接或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当量/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自然系统碳汇和工程碳移除技术实现“中和”/“净零排放”。

image.png

面向碳中和愿景的战略性需求,涉碳政策锚定零碳科技创新方向,着力解决制约国家长期低排放发展、能源和产业革命中的关键制度和机制性难题,打通堵点,全方位提升我国应对气候变化治理能力。

同时,实现低碳和数字“双轮”驱动,推动可再生能源发电、新能源汽车、绿色建筑、先进核电、绿氢冶金和化工、智能电网、灵活储能、碳捕集利用和封存等核心产业发展和技术迭代,提高国家低碳韧性发展的综合竞争力。

“双碳”政策下,企业的定位与责任

“十四五”是碳达峰的关键期、窗口期,基于“双碳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强调:要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和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率先达峰。如推进重点领域和行业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推进地方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引导重点企业积极参与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等。

那么,中国企业如何才能更好地推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达成?

柴麒敏解析:中央政策对企业的定位主要是两个,一方面企业是未来双碳工作当中创新的主体,另一方面,企业需要承担社会责任。具体要求如:针对重点领域头部企业制定碳排放达峰的行动方案,利用“头雁效应”发挥示范引领作用;针对能耗较高企业,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匹配“一企一策”,深入实施专项的减碳节能行动;针对上市公司或发债类的这种企业,要求做好信息披露,接受市场以及公众的监督。

image.png

很多人可能会存在这样的误解:互联网企业好像和“碳达峰、碳中和”政策没有太大关系,实际上,数据中心现成为能耗和间接排放的大户趋势越来越明显,它的排放量已经占钢铁行业的三分之一左右。所以5G、互联网,人工智能、数字金融等先进的信息技术产业未来也需要提升绿色低碳化的水平,加快企业转型。这些企业在转型的背后也存在着巨大的投资机会,如电动汽车的制造,数字能源板块、金融创新方面等。

“双碳”政策下,企业转型行动指南

众所周知,“碳达峰、碳中和”已经成为全球的竞争的新赛道,也是国家竞争力的重要体现,中国企业应该坚定不移地,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

在“双碳”政策下,企业如何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为低碳环保践行社会责任?柴麒敏为企业转型如下行动指南:

一是提前布局转型战略,讲好科创产融一体的新发展故事。先立后破,加强“双碳”顶层设计,提升“碳中和新赛道”国家竞争力;

二是提升企业低碳管理水平,强化气候政策风险应对能力。有效应对气候贸易壁垒和高碳搁置资产风险,注重运用绿色金融、市场机制等手段;

三是建立碳中和创新中心,加强零碳智能技术的产业转化。提升新型电力系统、氢能冶金和化工、零碳装备制造、碳移除和资源化应用等项目投入;

四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增加的绿色投资、贸易和就业。提供重点产业和金融碳中和综合解决方案,共同分享低碳转型的绿色效益。

image.png

所以,企业不仅要思考如何做好产品,更要将低碳环保提升到企业战略高度,通过技术创新、可再生能源转型等一切可达成低碳环保的措施出发,切实屡行企业社会责任,为国家早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贡献力量。

全球气候变化关系影响着在地球上生活的每一个人,应对气候变化是人类共同的事业。不是一个国家、 一个地区或者一个产业就能完成,而是需要政府、市场、公众共同合作,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巨大合力,才能真正推动全球可持续、高质量地实现“碳中和”目标,工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艾瑞网立场)
  • 合作伙伴

  • 官方微信
    官方微信

    新浪微博
    邮件订阅
    第一时间获取最新行业数据、研究成果、产业报告、活动峰会等信息。
     关于艾瑞| 业务体系| 加入艾瑞| 服务声明| 信息反馈| 联系我们| 合作伙伴| 友情链接

Copyright©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581号沪ICP备15021772号-10

扫一扫,或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艾瑞网官方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