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

斯玛特儿童美术专访:挖掘学生的无限可能

来源:互联网    作者:      2022年05月12日 08:23

导语:

近日,斯玛特创始人武志接受由中共中央党报光明日报主管的教育主流媒体《教育家》杂志专访,与全国各地的教育家同刊分享教育心得,此次专访武总以“艺术教育,挖掘学生无限可能”为主题,讲述斯玛特多年秉承的教育理念和身为一名艺术老师该如何做好孩子的引路人,更是呼吁更多家庭参与到艺术教育中来。

《教育家》杂志是中共中央党报光明日报主管的教育主流媒体。传承“光明”血脉,以刊聚智,兴教强国,为党和政府决策提供睿智之言、务实之策。不仅是教育改革的宣传者,更是教育改革的发现者与推动者。编辑部坚持不跟风,做忠实于内容的教育守望者,以“传播有力量的思想,影响有追求的师者”为己任,逐步形成了“因思考,而不同”的办刊风格。

在此次《教育家》杂志专访中,斯玛特教育集团武志同全国各地的教育家分享教育心得,他称:“真正的教育,不是迎合家长的美术教育,而是发掘属于每个孩子沉睡的艺术才能,”在斯玛特儿童美术的课堂中,学生们不再只拘泥于对课本和教师的模仿,他们在教室的地上、墙上铺满画纸,玩颜色,学抽象,玩得不亦乐乎。老师鼓励学生不仅要将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嗅到的、触摸到的用笔画出来,打破身体感官之间的界限,让绘画成为学生表达自我感知的一种方式方法。

疼痛是什么颜色的?疼痛是什么形状的?疼痛是绿色的。疼痛是带刺的。“老师,我想把它关起来。”绿色的、带刺的疼痛在画纸上延伸,伴随着稚嫩的笔触,被关进了笼子里,“这样它就不会长大了,等它变得越来越小,死掉了,就不疼了。

这是斯玛特儿童美术课堂上,一名学生给出的答案。

在体验中生成——让艺术教育有无限可能性

2000年,武志成为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的第一届学生,大学四年的学习,改变了武志对艺术的认知。“老师没有按照传统训练技法的方式来教导我们,而是先和我们沟通,了解我们的想法,再基于此给我们建议,鼓励我们去创作。”武志的专业是国画,但他大学期间的第一件作品却是水泥做的,“从那时开始,我发现艺术创作有很多种可能性,便一发不可收拾,不停地创作,做了很多的尝试”。毕业后,武志成为一名美术教师,他将自己的所学所感融入课堂,带着学生们搞“实验”。在他的课堂上,学生们不再只拘泥于对课本和教师的模仿,他们在教室的地上、墙上铺满画纸,玩颜色,学抽象,玩得不亦乐乎。武志鼓励学生不仅要将自己看到的,更将自己听到的、闻到的、触摸到的画出来,打破感官之间的界限,让画画成为学生表达自我的一种方式。斯玛特教育集团成立后,武志和他的团队也继续保持这种理念,坚持做生成式的艺术教育,避免预设式的教育。“所谓预设式的教育,就是像传统的美术教育那样,拿出一幅画,告诉学生每一笔怎么画,然后让学生进行摹习,最后出来的成品越接近范本越好。而生成式的教育,则是抛给孩子一个主题,让学生自由地发散思维,去感知,去体验,去想象。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给予适当的引导,而不能给学生设限。”武志解释道,“二者最大的区别,就是预设式的教育成果是固定的,而生成式的教育,在完成一个项目的学习之前,不管是家长、老师还是学生,抑或是课程的设计、研发人员,都不知道最后会得到怎样的结果。”

一堂美术课上,斯玛特的教师带学生到北京大兴的牛场上去画牛。“在教室里,我们只能给学生看图片,孩子对牛这种动物是没有真实感知的,还有人说牛太可爱了,想养一只。但看到真正的牛时,学生才发现,原来它这么大,很多小朋友都害怕了,没人再说想养一只。”

表达的基础是丰富、多元的体验。看到牛的体型,闻到牛场的味道,听到牛的叫声,触摸到牛的皮毛和黏糊糊的鼻子……学生的感知系统被完全打开了。在这种强烈的刺激下,学生的感情被带动起来,酝酿到极致,自然也需要一个宣泄的窗口。

于是,教师带着学生们在现场画起来。一个小朋友拿着木炭条在牛皮纸上龙卷风式地涂抹了十几个黑圆圈,画出了让他感到震撼的牛的叫声。“这就是我们要的!”武志兴奋地讲道,“这才是真正属于孩子们自己的艺术,是照本宣科的模仿学习无法达到的效果。”艺术教育就是让孩子真实地表达自己的内在感受,而不是简单地教孩子“照猫画虎”。

生成式的教育无限放大了儿童的可能性,斯玛特所追求的,正是让孩子在每一堂课中通过亲身体验,生发出独一无二的感受,并进行创作、交流和碰撞。有一百名学生,就有一百种独特的表达,这也成为让斯玛特不断成长的重要养分。

武志认为,审美能力和创造力将是未来人类社会的核心竞争力。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职能将被机械或AI代替,但无论技术进步到何种程度,人类发现美、认知美、创造美的能力始终是不可替代的。斯玛特的生成式课程,正是让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学会欣赏美,在自我表达的过程中学会创造美。

艺术教师——如何做好引路人

相对于传统的预设式课程,生成式课程对于教师来说通常也意味着更高的教学难度。没有确定的教学目标这一特点更加考验教师随机应变的能力和更深层次的美学、人文素养,如何观察学生状态,如何正确引导学生将内心的情感释放、表达在画作中,成为斯玛特教师面临的棘手挑战。

在一次上课前,一名学生跑进教室的时候不小心摔倒,疼得哭了出来,教师发觉,在这堂课上,疼痛成为这个孩子心里的唯一主题,他不太可能再跟着班级教学的主题一起学习。于是,教师顺势引导他,想想现在疼痛的感觉是什么颜色的,又是什么形状的,要不要把它画出来。这就是在文章开头,我们看到的答案。这是这个孩子人生中第一次直面自己的疼痛,去品味它,去描绘它,最终得到令人惊喜的成果。而这离不开教师面对突发情况的应变能力以及对课堂和学生的把控能力。

在斯玛特,教师最重要的事不是画示范画,也不是帮孩子修改他们的画作,而是保护孩子的天性,引导他们自然、自由地进行创作。为了保障更好的教学效果,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是十分必要的。

当一名教师进入斯玛特,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开阔自己的眼界。每年,集团都会组织多场学术论坛,邀请国内外教育领域的专家,让教师们了解最先进的教育理念,让他们知道其他国家、地方的艺术教师怎样上课,在思考什么问题,在艺术教育的哪个环节投入了最多的精力。2020年9月,集团还与“多元智能理论”创始人霍华德·加德纳教授在论坛上进行现场连线,和教师们交流教育理念。

每三个月,斯玛特都会更新一次课程体系,并对全国的教师进行线上和线下培训,“逼”着教师不断吸纳新知识,不断学习、成长。

每结束一个阶段的课程,集团也会组织不同门店的教学团队交流教学成果。在生成式课程体系下,每个团队的成果都是不同的,大家可以聚在一起相互观摩,进行头脑风暴。武志说:“我们给这个活动取了一个名字,叫‘思维集市’。因为每个团队的成果陈列在那里时,大家就像是逛市场似的来回溜达,觉得这个作品很不错,那个点子更好。每个教师都能在这种碰撞中快速地积累成长经验,弱的被带强,而强中则自有强中手。”

作为集团核心的教研组成员都是从一线成长起来的精英教师,他们一直在一线任教,和课堂、学生保持着紧密的联系,使集团课程在不断进化的同时,避免走向脱离实际、自我感动的歧途。

做撬动家庭美育的杠杆

作为一名艺术培训从业者,武志认为,要培养一个孩子的审美,必须有一个完整的育人环境,这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作用。作为其中的一个环节,教师可以撬动家庭教育,也可以影响社会环境。

要影响儿童,必须先从影响他们的家长做起。为此,斯玛特十分重视学生家长的审美能力,并鼓励家长不断提升自我。

斯玛特儿童美术所提倡的“smart教育”包括百科教育、美德教育、艺术教育、陪伴教育与户外教育五个板块,其中,陪伴教育针对的就是家庭教育。斯玛特儿童美术校区会给家长开设生活美学课程,内容包括油画、插画、布艺、纺织……除此之外,家长和学生常常在校区的组织下去参观博物馆、展览或进行以家庭为单位的艺术游学,共同体验自然之美与人文之美。面对一件艺术品,专业讲解员会根据教学需求进行讲解,在此期间,家长和学生也要记好笔记,在全班面前讲述自己的感受和体悟。在巴塞罗那,斯玛特教师带着家长和学生来到当年艺术家们常去的酒吧,观察他们眼中的世界,并与绘画作品中的场景进行对比。武志介绍,现在,已经有很多常年在斯玛特上课的家长养成了逛博物馆、看展览的习惯;有的家庭在家里一起画画,在家中陈列自己得意的画作;甚至有家长开始做艺术品收藏。

起初,也有很多家长不认可斯玛特的教育模式。由于美育的长期缺位,很多家长更重视看得见的成果,并不了解怎样的艺术教育才是好的艺术教育。“有些家长抱怨,自己家孩子学了一个学期了,一幅画都没拿回家过。在家里画画时也都画得乱七八糟,一点都不好看。”武志回忆道。为此,他们只能耐心引导,“我始终和家长强调的一点就是,成年人不应该成为孩子审美的天花板。大人的审美未必就真的更好,不能用自己的好恶来绑架孩子的创作。”

为了改变家长的观念,斯玛特儿童美术在每堂课的最后增添了“家园互动”环节,要求教师在课后将家长召集到教室里,同家长讲述这节课的主题是什么,学生是什么状态,有怎样的表现。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让家长清晰地了解到,孩子在这堂课中感受到了什么,表达了什么,让家长明白:原来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是这样成长的。在武志看来,斯玛特前行之路上最重要的底线,就是不做迎合家长需要的教育。“以迎合家长为目的的教育是短浅的。家长说要孩子画得漂亮就画得漂亮,要颜色鲜艳就颜色鲜艳,要画得像就画得像,这些其实并不难做到。一个周期下来,孩子们画了几张和老师一模一样的画,当下或许很有成就感,可孩子一旦长大,可能就不会再继续画画了。因为他在学习中只是模仿了别人的创作,并不了解绘画真正的意义是什么,也没有将自己的想法融入其中,制造出专属于自己的回忆。而等到他们慢慢长大,就会发现从前的临摹品显得太过幼稚,于是最初支撑他们学画的那点成就感也消失了。”

武志谈到,斯玛特要做的,就是将这种短视的美术教育扳正。“至少现在这些在斯玛特学习的孩子长大后,他们的审美水平会更高,他们的孩子也能接受更好的家庭教育。”

家庭是艺术教育最核心的环节,对社会整体审美水平的提升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这需要几代人的共同努力。

12年来,集团逐渐收获了一批“铁杆粉丝”。迄今为止,斯玛特已经在全国300多个城市扎根,拥有7000余名教师和20多万会员家庭。一路走来,斯玛特教育集团先后获得“创客北京2020”百强企业、“北京市诚信创建企业”等荣誉。

在成长过程中,斯玛特也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开办了“天真者的艺术——自然生长”自闭症儿童公益画展等公益活动,并于2019年成立“斯玛特艺术教育基金”,帮助中国人民大学优秀毕业生创业。2021年,斯玛特成为中国人民大学“学生就业实习基地”,同年8月,北京市政府授予创始人武志“北京市就业创业工作先进个人”称号。

2010年,斯玛特成立时曾立下目标:做影响一代中国儿童的教育。“现在我们刚影响了20多万名学员,还差得远呢。”

随着最初一批会员家庭的孩子慢慢长大,原本瞄准2至12岁儿童艺术教育的斯玛特也接收到了新的需求和挑战。设计更高阶段的PBL课程,涉足职业教育领域,打通艺术教育的全过程……为了更好的艺术教育,斯玛特不断进行着尝试和改变。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艾瑞网立场)
  • 合作伙伴

  • 官方微信
    官方微信

    新浪微博
    邮件订阅
    第一时间获取最新行业数据、研究成果、产业报告、活动峰会等信息。
     关于艾瑞| 业务体系| 加入艾瑞| 服务声明| 信息反馈| 联系我们| 合作伙伴| 友情链接

Copyright©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581号沪ICP备15021772号-10

扫一扫,或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艾瑞网官方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