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

119名不同类型肝硬化患者使用间充质干细胞显示安全有效

来源:互联网    作者:      2022年09月27日 16:32

导语:

肝硬化是由一种或多种病因长期或反复作用导致的弥漫性肝损害。在我国大多数为肝炎后肝硬化,少部分为酒精性肝硬化和血吸虫性肝硬化。肝硬化的转归通常是慢性肝衰竭,目前除肝移植外,并没有其他有效的治疗手段,间充质干细胞能够被诱导分化为肝细胞,同时具有调节免疫反应、促进血管新生等功能,在肝硬化的治疗中显示出广阔的应用前景。

利用间充质干细胞(MSC)治疗肝硬化的临床研究正在世界各地陆续开展。在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注册开展的干细胞治疗肝硬化的临床试验有10项,其中9项使用的为间充质干细胞。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临床试验网站注册的MSC治疗肝硬化的临床试验已经达80多项。

在相关的多个研究中,我们汇总了119名不同类型肝硬化患者使用间充质干细胞进行治疗的相关案例,他们使用间充质干细胞后效果如何?具体情况如下:

案例一

Mohamadnejad等对4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进行自体BM-MSC治疗,体外培养BM-MSC,并用流式细胞仪按照MSC表面标记蛋白对细胞进行分类后,经外周静脉将MSC输入患者体内,结果提示治疗安全可行,患者的终末期肝病评分显著提高,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提升。

案例二

Kharaziha等研究了8例肝硬化患者,取髂骨BM-MSC通过外周静脉或门静脉输入患者体内,随访24周发现所有患者均较好地耐受治疗,肝功能得到明显改善,白蛋白水平上升,血肌酐、胆红素水平和国际标准化比值下降。

案例三

广州中山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于2017年发表论文公布了一项研究异体BM-MSC治疗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该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共纳入110 例患者,其中对照组54例,按照标准方案进行治疗实验组56例,在标准治疗方案的基础上静脉输注异体BM-MSC,每周输注一次,共输注4次。随访24周,研究结束时对照组的生存率为55.6%,而输注BM-MSC的试验组患者生存率高达73.2%,二者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试验期间未发现干细胞输注相关不良反应,说明干细胞静脉输注安全性良好。

随访结束时,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均无恶性肿瘤发生,排除了MSC致瘤的风险。试验组患者血清总胆红素的水平和肝病终末期评分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试验组患者严重感染的发生率(16.1%)显著低于对照组(33.3%),因多器官衰竭和严重感染造成的死亡率(17.9%)显著低于对照组(37.0%)。由此可见,外周静脉输注异体BM-MSC对乙型肝炎相关终末期肝病患者是安全的,并且能够通过改善患者肝功能和降低严重感染发生率来减少患者的死亡率。

案例四

解放军第302医院王福生院士团队应用UC-MSC对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肝衰竭进行治疗性研究,24例慢加急肝衰竭患者接受UC-MSC输注3次,每次间隔4周,研究期间未发生不良反应。与对照组相比,UC-MSC输注显著提高患者生存率,改善终末期肝病评分,患者血清白蛋白水平、胆碱酯酶水平、凝血酶原活动度和血小板计数增加,血清总胆红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显著降低。

案例五

UC-MSC对自身免疫性肝炎相关肝硬化也能发挥治疗作用,这一研究是由南京鼓楼医院完成的。总计26例患者通过外周静脉输注异体MSC,其中23例接受UC-MSC,2例接受UCB-MSC,1例接受BM-MSC。MSC输注后的随访期间,有3例患者死于肝硬化相关的并发症,2例患者接受肝移植。在MSC输注后的6个月、1年和2年,患者血清丙氨酸转氨酶的水平均有所下降,但下降程度无统计学意义。在6个月和1年随访时,患者血清总胆红素水平明显下降。在6个月、1年和2年随访时,患者血清白蛋白水平均有所改善,2年时血清白蛋白的平均水平显著高于基线值。MSC移植后6个月患者凝血酶原时间降低。MELD在随访6个月、1年和2年时均有所改善。26例肝硬化患者在MSC输注后24h内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这一研究说明异体MSC静脉输注治疗由自身免疫性肝炎造成的肝硬化是安全和有效的,但未来还需要更大规模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进一步验证异体MSC的有效性。

案例六

王伟强等应用胎盘绒毛膜来源的MSC治疗了一例41岁男性酒精性肝硬化腹水患者。P-MSC通过静脉输注,每次输注剂量为1×10^7cells/kg体重,共输注3次,每次间隔1个月。治疗结束后,B超显示患者腹水深度从10.37cm下降到1.9cm(大量腹水转变为少量腹水),糖类抗原125的血清浓度从156U/mL下降到30U/mL(正常范围:0~35U/mL),白蛋白的血清浓度从25.3g/L恢复至44.9g/L(正常范围33~55g/L),患者精神状态明显好转。治疗后1年随访,各项临床指标仍维持在治疗结束时的状态。

资料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基础与临床,韩忠朝,李宗金,韩之波,北京科学出版社,2019.6

通过上述几个相关研究,可以看出间充质干细胞对多种类型肝硬化具有安全和有效性。汉氏联合曾多次参与干细胞治疗肝硬化的相关研究,并取得诸多成果。

2022年1月,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与贵州汉氏联合申报的“干细胞治疗肝硬化失代偿”项目备案工作,成功通过了国家干细胞专家委审核。

2021年8月,《干细胞移植规范化治疗肝硬化失代偿的专家共识(2021)》正式发布,发表在《临床肝胆病》杂志上,由中华医学会医学工程学分会干细胞工程专业学组颁布,汉氏联合科研人员共同参与了本专家共识的修改编订。

2021年年初,汉氏联合集团旗下子公司天津昂赛细胞基因工程有限公司提报的干细胞1类新药:注射用间充质干细胞(脐带)的新药临床试验申请获得国家药监局药品审评中心(CDE)默示许可,适应症为慢加急性(亚急性)肝衰竭,这是国际第一个获批治疗肝衰竭的干细胞药物临床试验。

在此之前,汉氏联合研发团队获得了国家科技部“重大新药创制”课题资助,与西京医院合作开展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乙肝肝硬化的大型随机双盲临床试验。

在2009年和2010年,汉氏联合研发团队就开始了干细胞对肝硬化治疗作用的研究,并在国际上发表了系列研究论文。发现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能够显著改善肝硬化小鼠的肝脏功能,并且不会对肝硬化有副作用……

汉氏联合可提供胎盘脐带源干细胞、免疫细胞存储服务,在全国布局了7个临床级细胞库,通过了ISO9001:2015国际质量体系认证,2个实验室拥有CNAS认证,并且有5款自主研发的干细胞I类新药通过中国和法国药监局临床试验默示许可。以韩忠朝院士为首的科研团队发表论文500余篇,在国际SCI杂志发表300余篇。主编参编英文专著9部,中文专著10部。同时,公司承担政府支持的重大项目研究,拥有几十项细胞相关专利技术。全国设立多个研发平台,涵盖工程实验室、研究中心、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高校联合实验室等,致力于细胞技术造福人类健康,提升人类生命质量。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艾瑞网立场)
  • 合作伙伴

  • 官方微信
    官方微信

    新浪微博
    邮件订阅
    第一时间获取最新行业数据、研究成果、产业报告、活动峰会等信息。
     关于艾瑞| 业务体系| 加入艾瑞| 服务声明| 信息反馈| 联系我们| 合作伙伴| 友情链接

Copyright©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581号沪ICP备15021772号-10

扫一扫,或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艾瑞网官方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