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随着高精定位技术的迭代优化,在车辆定位导航、智能驾驶等国家重点建设领域,其应用范围不断扩大。随着企业三季报发布期已至,高精度定位技术服务商发展前景也因此受到市场关注。
据了解,以中海达为代表的一批高精度卫星定位装备领域领先企业,近日已发布前三季度业绩报道。中海达公告显示,2022年前三季度营收约8.6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261万元。其中,中海达前三季度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较去年同期增长超2.5亿元,同比涨幅约62.63%。主因是近期中海达重视内部管控,加强经营现金流控制,经营活动现金流情况也因此得到有效改善。
智能驾驶车载高精度业务、北斗高精度智能应用业务是中海达当前重点发展的新兴战略业务及重点布局的业务。目前,中海达正通过推进内部管理改革和资源整合优化,打造更强组织管理竞争力,加速布局战略性业务,积极谋求长远可持续发展。
助力我国建立智能汽车体系
2020年2月,国家发改委等11部委联合印发《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提出了2025年实现有条件智能驾驶汽车的规模化生产(L3级别),2035年将全面建成中国标准的智能汽车体系的愿景。由此可见,随着北斗信息产业链的成熟,技术落地的场景也从“空中”走向“地面”,其中智能驾驶成为高精度定位产业链布局的重要方向之一。
不难看出,中海达意在加速布局智能驾驶高精定位领域,以更积极的姿态抢占智能汽车时代机遇。
据悉,近五年,中海达已开始布局智能驾驶业务,以高精度定位技术为切入点,进入智能驾驶的发展快车道,主要以自研自产模式生产车载高精度定位产品,目前已建设满足车规级要求(达到IATF16949质量体系及ISO26262功能安全系统的标准)的生产和研发基地,能够提供全自主技术、全产品线的车载高精度定位产品,根据车企的需求来开发定点产品,按车企量产计划进行生产。
要掌握智能汽车高精度定位红利,打造成熟的商业盈利模式,一在打磨精益求精的高精度技术,二在商业化的稳定量产。只有深挖高精度定位技术产业链相关软硬件产品技术的研发,自主掌握关键技术部分,才能为产品的量产保驾护航。
这些也进一步印证,加速夯实高精度定位技术,能有效建立技术壁垒把握发展机会,同时也有助于我国行业依托技术企业积淀,快速建立国内高标准的智能驾驶体系。
提量扩容高精度定位服务
在专业研发的加持下,中海达等企业已走在“提量扩容”的高精度定位服务路上。
目前,中海达车载高精度定位相关产品中,包含了车载高精度定位天线、车载组合型(4G/5G+GNSS)天线、惯性测量单元等。并且在智能驾驶车载高精度业务领域的产品技术研发方面,已形成了“阿基米德”硬件定位平台、ATP330高精度定位天线平台、GINS卫惯紧组合算法平台,公司车载高精度软硬件产品能快速地适应和更好地兼容现阶段市面上大部分智能驾驶技术架构及相关技术的调整变化。
值得关注的是,中海达智能驾驶车载端软硬件产品已定点应用在小鹏汽车、上汽集团、长城汽车、一汽红旗等汽车制造企业/智能驾驶方案商的多款量产车型。
此外资料显示,中海达获得了国际独立第三方检测、检验和认证机构德国莱茵TüV颁发的ISO 26262功能安全管理体系ASIL D等级认证证书、IATF 16949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随着智能驾驶等级提升,高精度定位配置的必要性越来越凸显。提前布局智能驾驶上半场实属必要,同时也需要投入更多“动力”,中海达重视内部管理改革,以及资源整合优化,这有利于在之后,进一步改善企业运营力,加速技术研发与业务拓展,在高精定位市场“下半场”中占据更有利的地位。
扫一扫,或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艾瑞网官方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