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

叶华山博士带你穿越时光:深入了解CT发展史

来源:互联网    作者:      2023年12月04日 15:14

导语:

       在医院中广泛应用的计算机断层扫描仪(CT)被认为是自伦琴发现X光以来医学影像领域的最伟大发明。叶华山博士今天就来给大家讲讲CT的故事!尽管X射线的技术不断进步,但常规X线图像对于许多疾病仍无法提供明确的诊断,因为它们产生的是身体结构的重叠影像。因此,医生们迫切希望能够获得没有结构叠加的断层图像。

Siemens-Introskop传统体层扫描机,1934年

20世纪30年代初,传统的体层扫描机应运而生,首次生成了没有叠加的人体切面图像。这种设备使用X线胶片和射线管围绕待扫描部位移动,在旋转中心产生清晰的结构照片,但旋转中心以外的区域图像则较为模糊。

科马克在1957年发明了一种计算X线在人体内辐射特性的方法,这为CT的发明奠定了理论基础。然而,由于资金短缺,科马克未能制造出自己的原型机。后来他移民到美国,成为图菲斯大学的物理学教授,并在1963年成功制造了CT原型机。

科马克制造的CT原型机,1963年

豪斯菲尔德在1961年开始研究计算机处理断层图像的技术,并在1967年提出了计算机断层成像的概念,并在1968年获得专利。他不断改进原型机,终于在1971年制造出了一台用于扫描人脑的CT机。

豪斯菲尔德制造的CT原型机,1968年

有趣的是,第一台CT机当时被称为EMI扫描机,是在伦敦郊区的一家小医院进行测试的。而第一位接受CT扫描的是一位41岁患有脑部肿瘤的女性患者。这台CT机产生的图像震惊了医学界,因为它能够区分灰白质,这是当时科学家们梦寐以求的事情。

第一台CT安装地:Atkinson Morley Hospital

随后,在1972年的英国放射学年会上,豪斯菲尔德发布了他的研究成果,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CT热”。超过15家公司加入了开发CT扫描机的工作。西门子在1974年成功研制了第一台CT扫描仪SIRETOM,它一次可以重建两幅图像,矩阵从80x80提高到128x128。之后的数年里,CT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CT设备进入市场

第一台EMI CT机,右图为第一例患者的脑部图像,扫描一层图像需要4.5min,矩阵为80x80,EMI CT在使用120kV扫描时,最大管电流仅为32mA。

在1974年,乔治城大学的Robert Ledley教授研制出了可以用于全身扫描的CT设备ACTA,后来这项技术被卖给了辉瑞公司,使全身CT的扫描质量和矩阵都有了显著提升,达到了256x256。

西门子第一台CT扫描仪,SIRETOM,1974年

西门子在1977年发布了第一台全身CT扫描仪SOMATOM,SOMA代表身体,TOM代表Computed Tomography里的断层,因此SOMATOM的含义就是全身断层。

SOMATOM,1977年

1979年,新款SOMATOM设备通过优化探测器系统和引入心脏CT配件,使空间分辨率提升了2倍,并首次能够对跳动的心脏进行成像。这一技术是通过心电“触发”实现的,使设备与患者的心跳同步,从而在心脏舒张期采集数据,避免了心脏活动对CT图像的干扰。

SOMATOM Plus采集系统,1988年

螺旋CT(Spiral CT)的初次提出,无疑在医学界掀起了轩然大波。这是因为在那个时候,CT扫描要求病人保持静止,尽量避免任何移动,以确保扫描的准确性。然而,螺旋扫描却反其道而行之,它要求在扫描过程中,检查床带动患者不断移动,而X线则以螺旋的方式扫描患者的身体。这种新颖的概念遭到了不少批评,甚至有人讽刺螺旋CT为“制造CT伪影的手段”。

Willie A. Kalender

谈及螺旋CT,我们不得不提及一位名为Willie A. Kalender的德国物理学家。Kalender教授于1949年在德国出生,1975年毕业于威斯康星大学。他于1976年至1995年间在西门子工作,并在那里创造了一系列的技术奇迹。在发明螺旋CT之前,Kalender教授于1983年开发了世界上第一个双能量CT(dual energy CT)产品,并在1987年研发出了金属伪影消除技术(metal artefact reduction,简称MAR)。

1988年,Kalender教授领导的研究团队开始探索螺旋CT的可行性。他们巧妙地运用数学方法来解决由移动产生的伪影问题,通过在重建图像的软件中加入复杂的算法,从而准确地将检查床的移动因素纳入测量计算中。尽管螺旋CT的其他部件与传统系统相似,但为了适应其特殊性,需要进行一系列的改进和调整,这也使得整个系统的工艺控制变得更为复杂。在同一年底,Kalender教授带领的团队成功地制造出了第一台螺旋CT的原型机。经过一年的密集测试和临床实验,西门子在1991年推出了全球首台螺旋CT扫描机——SOMATOM Plus-S。这台机器可以为身体的某个区域进行完整的“容积扫描”,例如对整个器官进行成像。螺旋CT的诞生意味着患者的体内活动不再是影响扫描准确性的难题。

第一台螺旋CT SOMATOM Plus-S,1991年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创新,仅仅在螺旋CT问世后的10年,即1998年,多层螺旋CT便应运而生。在那一年的北美放射学年会上,四大主流的CT生产商——GE、飞利浦、西门子和东芝——共同展出了4层螺旋CT。与单层螺旋CT和双层螺旋CT相比,多层螺旋CT在设计原理和结构上有着显著的不同:它在Z轴上设有多排探测器结构,配备了多个数据采集通道,并采用了独特的图像重建计算方法。此外,扫描架、探测器、数据采集系统、图像重建系统和计算机系统等方面都经过了重大的改进和升级。

左侧为单层螺旋CT,右侧为多层螺旋CT

回顾这段历史,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CT技术是如何经历了一个探测器迅速变宽的时期。在那个被誉为“排的战争”的时代,探测器的排数平均每18个月翻一倍,有学者戏称这是CT领域的“摩尔定律”。宽探测器的CT不仅为临床研究带来了新的应用可能性,也带来了一些技术上的挑战。例如,由于探测器变宽而球管的光源仍然是点光源,这导致了图像两侧出现严重的变形和伪影。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最初的设备需要利用大量的探测器单元数据对中心数据进行校正。但随着算法的不断优化和改进,这些伪影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和管理,之后再也没有推出过更宽的探测器CT了。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艾瑞网立场)
  • 合作伙伴

  • 官方微信
    官方微信

    新浪微博
    邮件订阅
    第一时间获取最新行业数据、研究成果、产业报告、活动峰会等信息。
     关于艾瑞| 业务体系| 加入艾瑞| 服务声明| 信息反馈| 联系我们| 合作伙伴| 友情链接

Copyright©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581号沪ICP备15021772号-10

扫一扫,或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艾瑞网官方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