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

眼睛瘙痒、干涩、出现刺痛,注意!可能是干眼症找上门!

来源:互联网    作者:      2023年12月21日 15:05

导语:

告诉大家一个“干货”知识:

根据《中国干眼专家共识(2020 年)》数据表示:

我国的干眼症患者高达 3.6 亿

简单来讲,相当于4个人中

就可能有1个干眼症患者

a6cceaa0edf8d0532a22d3f9323a6f91.jpg


从来没想到

干眼症居然离我们如此近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

导致“全民眼睛缺水”的情况出现的呢?


一、什么是干眼症?

首先我们要知道,人的眼表面,有一层薄薄的泪液组织,由黏蛋白层、水液层、脂质层3层组织由内向外组成。

cf976dc5563d531189947b602c1f0e50.jpg


黏蛋白层:保存泪液水分

水液层:提供营养,保湿作用

脂质层:减少泪液蒸发,稳定泪膜

我们每次自然的眨眼动作,都会将泪液均匀涂于眼表,使眼睛保持保湿、润滑状态。

1703136786479857.jpg

正常情况下,这3层组织会相互合作,共同保护眼睛健康。不过,一旦任何一层组织“掉链子”,都会破坏掉泪膜的完整性,导致眼睛干涩、疲劳、异物感等眼部不适出现。

而现代人这几种不良的生活习惯,正是破坏泪膜完整性的“元凶”!

二、导致干眼症频繁出现的“元凶”

1、长期使用隐形眼镜、美瞳。佩戴隐形眼镜,或会阻碍了角膜内皮细胞与外界的物质交换,细胞可能因缺氧受到损伤。

即使是质量再好、透氧性再高的隐形眼镜镜片,也会使角膜和空气隔开,长时间连续配戴隐形眼镜,会使角膜处于持续的缺氧状态。

7b2fbd19e62506295c4e5459c60255db.jpg

2、长时间盯着电子屏幕。无论是工作或者娱乐,长时间专注地看电脑、玩手机,会不自觉地减少眨眼次数,让泪膜变干和不稳定。

48d4a92600d016861f7099ebb59d9abd.jpg

3、冬天长时间使用加热电器。冬天也是干眼症的高发季节,一方面是冬天风大物燥,天气寒冷、干燥,空气湿度下降,客观环境加剧眼睛干涸;

另一方面,长时间使用加热电器,也加速眼睛表面的泪液蒸发,增加了干眼症的风险。

ba08667a15aa58f32e9700c26b993d82.jpg

4、经常熬夜,眼睛休息不足。过度疲劳用眼,造成的睑板腺堵塞,也是干眼症发生的主要原因。

31f449a0b5fcf3d2048a815f64d63ddb.jpg

此外,中医认为,肝开窍于目,熬夜引发的肝火旺盛,也会导致眼干眼涩的情况出现。

除了以上常见的原因之外,药物、心理、基础病也是导致干眼症发生的原因之一。

三、如何缓解干眼症的发生?

干眼症属于“不治之症”,能做到的只有缓解,无法根治,而且会经常复发。不过学会以下四招,缓解干眼症发作不在话下。

1、避免过度用眼。尽量避免长时间目视电子产品的时候,如无法避免,自觉增加眨眼频率,湿润眼球、缓解眼部干燥感。

坚持“20-20-20”用眼模式,即观屏20分钟,眺望20英尺(约6米)远的地方,保持20秒钟以上。

c75cb9f282c9a321d42cebda9ba97605.jpg

2、冬天室内使用加湿器。冬天整体环境干燥,会带走人体水分,适当使用加湿器,能增加环境湿度,避免眼睛长时间处于干燥环境

同时要避免直面加热器、暖风扇等取暖电器,以免泪液加速蒸发。

52a693c070e0b113184ab959ee73ca90.jpg

3、主动减轻眼睛负担。非必要时,用普通眼镜代替隐形眼镜、美瞳,减少对眼睛造成刺激。

4、保证充足睡眠,避免肝火旺盛。眼睛获得充足的休息,能有效缓解眼疲劳带来的干燥、异物感等不适。

d675cf6db32a77da463e4ba00bd884a1.jpg

针对肝火旺盛引发的眼干眼涩症状,则以清肝火为治本,比如日常冲服清肝明目的夏桑菊颗粒,能起到清肝热、平肝的作用。

17774bf46deea90ab4e2950a3afdc789.png

一直以来,白云山星群都在针对夏桑菊颗粒“清肝明目”的功效,展开缓解干眼症不适的研究。

如今,该项研究终于取得阶段性成果。12月15日,白云山星群“夏委菊提取物在制备用于治疗高渗性干眼症的药物中的应用”荣获国家发明专利。

610ebe743a4878e5b3586c928339ea5a.png


眼睛是心灵之窗

清澈而健康的眼睛

让我们能愉快地探索世界的美

合理用眼,拒绝干眼症

保护眼睛,从此刻开始吧!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艾瑞网立场)
  • 合作伙伴

  • 官方微信
    官方微信

    新浪微博
    邮件订阅
    第一时间获取最新行业数据、研究成果、产业报告、活动峰会等信息。
     关于艾瑞| 业务体系| 加入艾瑞| 服务声明| 信息反馈| 联系我们| 合作伙伴| 友情链接

Copyright©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581号沪ICP备15021772号-10

扫一扫,或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艾瑞网官方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