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

CPT Markets全面剖析非农平衡,美国劳动市场新迹象“过度就业”!

来源:互联网    作者:      2024年01月19日 11:21

导语:

2023年,美国整体非农就业持续稳健增长,CPT Markets分析师表示,这种增长主要来自政府部门、医疗保健业及解决罢工等因素,不同产业之间的增减情况明显。目前,劳动参与率已回升至62.8%,达至疫情爆发以来的最高水平,而劳动力参与率指的是劳动年龄人口中,有工作或积极寻找工作的比例。为使读者能更清楚了解,CPT Markets分析师提供几项有关美国劳工统计局所发布的11月就业报告之重要信息:

一張含有 文字, 螢幕擷取畫面, 字型, 電子藍 的圖片

自動產生的描述

  1. 最新企业端调查显示非农就业新增增19.9万人,超越过去10年的平均水平16.6万人。而在产业分析中,教育及保健服务是服务业中成长最快的,其次是休闲餐旅业,值得市场聚焦的是,制造业中的耐久财制造业新增3.6万人,主要归因于UAW与美国三大车厂达成薪资协议,结束为期6周的罢工。不仅如此,SAG-AFTR与多家电影公司亦达成临时协议,结束了长达118天的罢工。整体来说,新增就业人数除政府部门外,还有较不受商业周期影响的医疗保健业,若扣除罢工事件解决的一次性增长,则整体产业增长呈现明显分歧。

  2. 劳动参与率达到62.8%,为自2020年2月以来的最高水平,显示企业提升薪资和疫情影响减缓,持续吸引民众重返职场。但受到战后婴儿潮和提前退休的趋势持续影响,55岁以上的劳动参与率仅为38.8%,明显低于疫情爆发前的40.3%(2020年2月)。

  3. 美国10月JOLTS企业职位空缺降至873.3万个,为2021年3月以来的最低水平,虽高于失业人口,但与疫情前的699.5万个职缺相比,差距逐渐缩小。此外,11月的平均时薪同比持平在4.0%,维持自2021年6月以来的最低水平,但环比上升至0.4%,平均工时也增至34.4,初步判断薪资月增率回升可能是受罢工事件所带来的干扰,后续仍需持续观察,CPT Markets分析师总结,目前服务业就业呈稳定,但制造业仍持续谨慎减员、冻结招聘和裁员,藉以调整人员配置。

一張含有 文字, 螢幕擷取畫面, 字型, 行 的圖片

自動產生的描述

一張含有 文字, 螢幕擷取畫面, 字型 的圖片

自動產生的描述

劳动市场依旧稳健发展,但令人感到意外的是「儿童照护成本」的攀升,使其父母必须选择在正职额外的时间工作,甚至有些家庭不得不动用家庭信贷额度来支付此成本,而此情况不仅严重打击低收入户家庭,就连相对高收入者也感受到无比压力,根据统计,美国全职家庭式婴儿护理(如雇佣保姆),每年平均花费约为39,270美元;纽约和旧金山等城市,这一开支甚至可能高达惊人的45,000美元或56,000美元;在华盛顿等城市,一名婴儿在中心的护理费用每年可能超过24,000美元。

足以可见的是,美国现今正有一「过度就业」的迹象发生。虽整体经济里的劳动力总数有所限制,但却也不阻碍劳动者可以透过兼职多份工作,而此情况我们称为「过度就业」。一般来说,我们将「过度就业」定义为那些已拥有全职工作的个人,并愿意额外投入时间为另一雇主工作,但这个定义不包括为单一雇主进行加班的情况。

有多项原因会促使劳工愿意在额外的休息时间兼职多份工作,像是一些工作者会受到财务压力的驱使,例如购房、偿还债务或是上述所说的儿童照护成本的攀升;又或是劳工正寻求更灵活的工作方式或追求多重兴趣的机会,例如,一名软件工程师可能在一家大型科技公司全职工作,同时还开始副业从事自由职业。

一張含有 文字, 螢幕擷取畫面, 字型, 繪圖 的圖片

自動產生的描述

过度就业对于市场来说,是把双面刃,以好处来说,对于工作者而言,过度就业可以提供增加收入、获得新技能和经验以及更灵活的方式;对于雇主而言,过度就业有助于填补空缺职位并满足人员需求。但在负面方面,平衡多份工作并保持良好的工作与生活平衡可能是困难的,拥有多份工作的工作者也可能面临过劳和其他健康问题的风险;对于雇主来说,拥有多份工作的员工可能效率较低且更容易犯错。

透过图表,虽然在疫情爆发初期,拥有多份工作的就业人口比例下降到约4%,但如此却已回升至5.2%。那么过度就业会对工资产生什么样影响?其实相当复杂,一方面,过度就业可能会增加工作时间,进而对工资产生负面影响,使工作者可能感受到薪资压力。但在另一方面,为了吸引工人愿意延长工作时间,雇主可能需要提供更高的工资激励,这种情况下,工资水平可能会受到提升,以鼓励工作者投入更多的劳动,而这样的影响可能在不同行业、地区和劳动市场条件下表现出差异。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艾瑞网立场)
  • 合作伙伴

  • 官方微信
    官方微信

    新浪微博
    邮件订阅
    第一时间获取最新行业数据、研究成果、产业报告、活动峰会等信息。
     关于艾瑞| 业务体系| 加入艾瑞| 服务声明| 信息反馈| 联系我们| 合作伙伴| 友情链接

Copyright©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581号沪ICP备15021772号-10

扫一扫,或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艾瑞网官方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