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

退出东南亚,Uber究竟是赚是赔?

来源:猎云网    作者:      2019-05-07

导语:印度尼西亚打车与租车服务提供商Go-Jek Indonesia PT与新加坡打车软件服务提供商Grab最初只是美国网约车行业先驱的模仿者,如今已发展成规模更大的公司。

只需到雅加达走一趟,你就能意识到,Uber错过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印度尼西亚打车与租车服务提供商Go-Jek Indonesia PT与新加坡打车软件服务提供商Grab最初只是美国网约车行业先驱的模仿者,如今已发展成规模更大的公司。这两家公司不仅主要的租车业务蓬勃发展,它们还开发了超级应用程序,可以满足各种各样的个性化需求,比如支付账单、点餐、找清洁工等等。这些优势使得它们成为东南亚最有价值的两家独角兽公司。

Uber即将进行IPO,估值达到840亿美元,预计这将成为今年美国规模最大的IPO。这也表明该公司去年将东南亚业务出售给Grab的行为无异于放弃了一座金矿。与美国市场相比,东南亚新兴市场的潜力要大得多。

要了解供需动态,我们可以问两个比较宽泛的问题。第一,Uber提供的薪资是否足够高,能否吸引司机?第二,与自己拥有一辆汽车或采取其他交通方式相比,使用叫车服务是否更有意义?

什么情况下自己买车更合适?

美国在这两个问题上的得分都很低。据汇丰控股(HSBC Holdings Plc)估计,扣除费用,美国司机的平均小时工资为12美元,比联邦最低工资标准7.25美元只高出约三分之二。即使是在发展中国家,这一工资水平也是最低工资标准的数倍。同时,如果在美国,你一年旅行的总旅程超过685英里,即1100公里,你最好还是买辆车,乘坐Uber不是最佳选择。

司机工资不高

与其他国家的司机相比,美国的Uber和Lyft司机的收入相对于最低工资标准来说并不高。

而印度尼西亚首都雅加达市场的表现则完全不同。由于打车软件的出现,数百万人拥有了就业机会,第一次进入劳动力市场。《雅加达邮报》最近的一项调查显示,Go-Jek和Grab雇佣的司机中,约有三分之一在加入之前没有任何收入。

在需求方面,在印尼,只有富人才能买得起汽车。很少有人能获得消费信贷,家庭债务仅占GDP的10%。与此同时,雅加达于今年3月开通的首个称为捷运铁路的公共交通系统还不够广泛,无法为一个拥有1000万人口的大都市提供服务。

对投资者来说,噩梦般的前景是,叫车应用会陷入经典的“囚徒困境”,形成一场逐底竞争,扼杀利润率。在美国,Uber通过各种努力试图将规模较小的竞争对手Lyft挤出市场。尽管两家公司分享各自的双头垄断地位可能会带来更高的利润,但几乎没有什么能阻止Uber。市场上的叫车应用很多,乘客可以很容易地在他们的智能手机上比较价格,选择更优惠的。同时,司机注册多个应用程序也很容易。

Uber折扣更大

在市场价值与总预订量的比例上,Uber估值的840亿美元使得该公司相比Grab来说折扣更大。

超级应用程序让司机无需补贴就能坚持工作下去。你的高峰出行结束了吗?没问题,已经快到午餐时间了,司机们可以通过这款应用给餐厅配送。下午,他们可以继续送货,等待晚上的通勤时间到来。司机的奖励计划也有助于建立客户忠诚度。例如,Grab现在为用户在其应用上的消费提供积分。印尼人可以用积分兑换旗舰航空公司加鲁达印尼航空的飞行里程、肯德基的现金券或Cold Stone Creamery的冰淇淋。

Go-Jek大幅降低了新加坡的司机激励措施,粉碎了用户对于这家印尼公司自去年12月进入Grab本土市场后双方开始打价格战的希望。去年12月,一名Go-Jek司机出行120次可能赚2400新元(合1786美元);据高盛集团的数据,截至今年3月,这一数字已下降22%,至1865新元。

竞争对手忙于在超级应用上花钱,无暇顾及原始的现金补贴。他们认为,每增加一个增量功能,用户获取成本就会降低。因此,Go-Jek和Grab变得贪婪起来,收购了能够增强其应用程序性能的小型初创企业。

未来还会有更多可能。由Go-Jek开创的移动支付在雅加达已经无所不在,这与阿里巴巴集团的子公司蚂蚁金服类似,创造了另一个潜在的巨头。这些公司也开始涉足在线消费贷款业务。Grab新推出的“稍后付款”功能类似于在线信用卡。在一个塑料普及率只有2%的国家,这种功能可能会广受欢迎。

对于Uber或Lyft来说,很难看到类似的游戏规则改变者。美国人在亚马逊网上购物。无人驾驶汽车似乎是主要的希望,在Uber的IPO招股说明书中,这句话出现了近100次。在美国叫车公司的总预订量中,司机的收入占到了40%。问题是消费者是否已经准备好坐上无人驾驶汽车?要获得更高的收益,亚洲的独角兽公司似乎有一条更可行的途径。

Uber表示,离开东南亚市场能使该公司的增长翻倍。但是实际上,它可能把最好的增长前景留在了雅加达的马路上。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艾瑞网立场)
  • 合作伙伴

  • 官方微信
    官方微信

    新浪微博
    邮件订阅
    第一时间获取最新行业数据、研究成果、产业报告、活动峰会等信息。
     关于艾瑞| 业务体系| 加入艾瑞| 服务声明| 信息反馈| 联系我们| 合作伙伴| 友情链接

Copyright©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581号沪ICP备15021772号-10

扫一扫,或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艾瑞网官方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