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

动态悬吊DR,脊柱及全下肢拼接更快更准

来源:互联网    作者:      2021年10月22日 15:15

导语:

近年来,脊柱畸形及下肢畸形的患者呈逐年增长的趋势,且多发于青少年。骨科常见病有脊柱侧弯及畸形,骨性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及双下肢畸形,如膝关节外翻、X型O型腿等。并且发病率逐年升高,病症常常累及下肢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三个负重关节。影响患者生活,严重者甚至丧失工作能力。


图片7.png


对于脊柱畸形及下肢畸形严重的患者,一般需要进行手术校正治疗。术前术后需要均需要借助DR拍摄X光片便于分析病情、明确诊断及术后观察治疗效果。除DR外,CT和MRI也能获取全脊柱及下肢影像,但由于受到只能卧位拍摄的限制,无法观察脊柱或下肢在重力状态下的图像。因此借助运动灵活摆位不受限制的悬吊DR进行脊柱全长片检查是目前的主要检查办法。诊断医生通过拍摄后的影像测量全脊柱及全下肢人体的生物角度、Cobb角、负重生物力线等,为髋关节、膝关节置换及下肢脊柱侧弯的畸形矫正患者术前术后的检查提供重要的诊断依据。


图片8.png


目前国内大部分医院现使用的DR成像幅面最大规格都为43cm。但成人全脊柱长度一般为60cm,而全下肢则更长。所以仅通过一次摄片拍摄出的影像,难以覆盖全脊柱或全下肢的完整信息,而全身拼接功能弥补这一不足,全脊柱拼接功能是在全景影像拍摄的情况下,拍摄所需各个部位的影像,得到的图像最终拼接合成一幅全景图像。此功能操作简单、可自动或手动拼接,图像放大率低,对于细节显示佳,且全景影像图像清晰,操作简单,成像精度高。尤其适用于全脊柱和全下肢摄影,辅助脊柱畸形矫形治疗、康复检查。全脊柱正位摄片时瞩患者站立于拼接站台上,背部和臀部紧贴拼接站台的背板,双手自然下垂并轻握住扶手,固定身体不动。在曝光野内放置不透光标尺。设定全脊柱摄影的上界和下界,从上而下曝光 2~3 次。曝光结束后自动拼接生成全脊柱影像。全脊柱侧位摄片时,瞩患者一侧身体紧靠拼接站台的背板,双手上举并轻握住拼接站台侧面上方的扶手,其余操作同正位。常规静态DR进行全身拼接摄片时,通常需要一台带标尺的拼接站台,根据标尺刻度选定每次拍摄的起点,一般通过2~3次的曝光及刻度选取来进行分段拍摄,不少经验丰富的医师通常通过目测大概位置的方法来选择每次分段起点,且曝光参数也需要根据不同部位进行调整。


图片9.png


这种静态DR进行全身拼接的方式耽误医师的拍摄时间及效率,且对医师操作水平要求高。而通过悬吊动态DR摄片,只需使用其低剂量透视模式观察影像的实时位置,直接选取所需全脊柱部位的起点和终点,系统就可以自动快速进行分段摄片,机器自动运动,不需要手动调整。摄影完成后,后台自动处理图像。在相邻两幅原始图像的重叠部分,动态DR拼接技术对重叠图像的特征点迅速匹配,进行智能无缝处理,使拼接后的图像过渡更加平滑、自然,拼接成功率更高。再加上动态DR拥有的强大后处理技术,比如边缘增强、灰阶处理,以及对对比度和和锐利度的可调节性,大大提高了全脊柱拼接影像质量,且动态DR进行全脊柱摄片不需要通过目测大概位置或标尺标定刻度才能进行拍摄,只需拍摄前开启低剂量透视模式选定所需部位图像的起点及终点,后续操作系统自动完成。此功能大幅提升了以往全身拼接的图像质量,同时也缩短了繁琐不便的操作节省医师拍摄时间,提升拍摄效率。

综上所述,全脊柱拼接及全下肢拼接能为脊柱矫形及关节置换术提供重要的术前诊断依据以及术后评估提供准确的参考,有着重要临床应用价值。通过悬吊动态DR进行全脊柱全下肢摄片,其得到的影像密度均匀、清晰、接缘处过渡自然。且摄片过程更加操作便捷,拍摄时间短,效率高。能为临床医生带来更精确的诊断信息。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艾瑞网立场)
  • 合作伙伴

  • 官方微信
    官方微信

    新浪微博
    邮件订阅
    第一时间获取最新行业数据、研究成果、产业报告、活动峰会等信息。
     关于艾瑞| 业务体系| 加入艾瑞| 服务声明| 信息反馈| 联系我们| 合作伙伴| 友情链接

Copyright©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581号沪ICP备15021772号-10

扫一扫,或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艾瑞网官方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