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

富途证券|明年遍地是机会?众机构认为只需扎进中国市场

来源:互联网    作者:      2021年12月23日 13:31

导语:

2021年,中国股市经历了相对艰难的一年,板块轮动加速带来行情震荡不断,但同时也涌现了很多投资机会。顶级投行也对今年的中国股市作了一些回顾并给出了2022年的投资展望。

1.「冰火两重天」,2021年确实有些艰难

路博迈高级投资组合经理孟宁表示,对中国来说,今年是相当艰难的一年,原因有几个:首先,经济开始放缓。去年中国是新冠疫情中第一个复苏的经济体,所以它增长非常快,在全球占据了更多的市场份额。在去年年底,甚至出现经济局部过热的情形,从今年年初开始,中国央行就开始政策收紧了。

结合房地产方面的政策,中国经济在今年下半年增速放缓。因此,制造业和消费的基本面变得薄弱。其次,政策也是今年的另一个关键因素。在今年夏天以来,投资者已经看到了对教育、互联网、医疗保健和消费等不同行业的相当多的调控政策,相关板块受到打压,带来波动。

总体来说,市场变得非常分化。受到政策打压下的行业及公司基本面和表现都非常不理想,投资者蜂拥而至新能源等蓬勃发展的板块,可谓「冰火两重天」。

2.投资机会很多,2022年仍然扎进中国市场

尽管一些人认为,综合考虑监管等诸多不确定性因素,国际投资者应该完全避开中国。但另一些人也强调,中国独特的经济与政治模式是一种可持续的治理形式,能够规避左右某些西方政策制定者决策的政策瘫痪。

安本投资表示,在中国,企业有大量赚钱机会。中国还在降低经济中的碳密度方面取得重要进展,这亦是投资机会。对于全球投资者而言,投资中国股票及债券可以提供宝贵的多元化裨益。

中国已深深融入当今的全球经济。其巨大的经济体量已不能被排除在国际金融生态系统之外。

安联投资则表示,其2022年投资主题之一是了解中国。

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处于全新的战略转型阶段,在经济增长放缓,并且监管对部分行业进行整顿之际,这一点尤其不容忽视。投资中国市场将继续面临市场波动,但我们仍然对我们的长期投资逻辑充满信心。了解中国总体政治环境和战略,并且在中国市场采取主动策略的投资者,很有机会在投资道路上避免挫折。

就具体板块而言:

1)新能源是中长期重要配置方向,但当前赛道过于拥挤

路博迈表示,新能源是中长期非常重要的新方向,因此长期持有着全球供应链中相当多的优质公司,如电动汽车、光伏和电池。当然也需要承认,在短期内,对估值有点谨慎,因为投资者在这类板块上太拥挤了。

2)消费、制造业、医疗板块估值相当有吸引力

路博迈认为那些今年因为政策、市场情绪或者基本面压力的企业来说,明年会有机会。主要有以下原因:

首先,我们已经对估值进行了反思。在过度反应后估值变得相当有吸引力。

第二,实际政策也在变化和演变。随着经济放缓,政策可能会改变。持续出台的配套政策会不断修正。

第三,即便今年受到负面影响,但这些行业中的优质公司也在调整中发展;

第四,我们注意到今年制造业成本上升很快,

这类问题明年可能会解决一点。所以当所有这些因素都发生变化的时候,制造业,消费,医疗的基本面情况可能都会逆转,未来几年内会有投资的机会。

瑞银对消费板块也比较看好。瑞银表示,来自美国和欧盟的强劲需求推动中国贸易盈余达到创纪录的水平,支撑了中国国内生产。年底前中国信贷环境有望转向,同样也能支撑中国经济。

预测冬奥会之后人们的出行活动将出现更全面的恢复,从而促进增长向消费再平衡。

因此,今年承压较大的板块而言,我们认为长期都存在投资机会。

3.目前可以加大房地产板块的配置了

路博迈还表示:我们现在已经开始逐渐加大对房地产板块的配置了。

过去我们是减持的,但是最近我们在上面加了一点房地产行业龙头公司,一些排名前列的国有企业,安全边际较高,他们的杠杆率要低于恒大等地产商,甚至可能会因为恒大及高杠杆的房地产企业的危机而受益。这些龙头公司可以拿到更好的项目,从银行获得更多的贷款支持。

因此,在危机期间,他们可能正在夺取更多的市场份额,获得更多利润。所以我们-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我们期待政策的变化。如果政策真的改变了,对我们的组合来说更为有利。

4.中概股风险被高估,现在是配置良机

花旗表示,目前市场对中概股中的企业风险有些高估了。

我们认为,对于那些已经在中国香港和美国上市的大型存托股票来说,这种抛售是一个买入的良机。

瑞银也持类似观点,认为中概股存在「调整过度」:

投资者对未来政策的能见度有限,风险情绪脆弱,以及对可替代性的理解不完善,所以才反应过度。

瑞银指出,在中国香港和美国上市的中概股中没有发现估值倍数的重大差异,从长远来看估值对中概股的影响相当有限。

这不是外资行第一次呼吁抄底中概股。对于中国互联网类股,高盛认为现在市场反映的估值低于其预测水平,意味着此时中国科技股估值处于比较有吸引力的水平。

总体而言,机构仍对2022年的中国市场充满信心。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艾瑞网立场)
  • 合作伙伴

  • 官方微信
    官方微信

    新浪微博
    邮件订阅
    第一时间获取最新行业数据、研究成果、产业报告、活动峰会等信息。
     关于艾瑞| 业务体系| 加入艾瑞| 服务声明| 信息反馈| 联系我们| 合作伙伴| 友情链接

Copyright©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581号沪ICP备15021772号-10

扫一扫,或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艾瑞网官方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