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

一面“暂停”一面加速,疫情下零售业的AB面

来源:网络    作者:      2020-02-12

导语:

2020年的庚子鼠年注定让人难忘。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来得猝不及防,让本该热闹、生意红火的春节黄金周遭遇“当头一棒”,食、宿、行、游、购、娱等行业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对全国零售业来说,影响不可谓不大。但在面对疫情时,不同的零售企业遭遇也大相径庭。

一部分零售企业,尤其线下可选消费,比如百货商场不得不摁下暂停键。而暂停的不仅仅是春节档的业务,还有其背后的产品、供应链的暂停。

而另一面,部分零售企业则需要加速。以商超、生鲜电商为代表的零售企业,无论是线下还是到家业务都取得爆发性增长。1月24日至2月8日期间,家乐福全国51个城市209家门店累计提供蔬菜11000吨,猪肉1340吨,水果3800吨,到家业务订单量增长3.5倍。叮咚买菜大年三十的订单量比上月增长超过300%;每日优鲜平台除夕至初四实收交易额较去年同期增长321%。

而临时加速的也不止是业务,还有它们作为零售企业的社会价值。业务的增速,直接体现了零售企业在民生供给方面为抗击疫情做出的贡献。

毋庸置疑,零售企业在应对疫情危机的过程中,既有危险也有机遇。不同企业由于商业模式的不同,当下处境也不相同,应对的方式也不一样。而加速和暂停就是当前零售业在疫情下呈现出不同的AB两面。

1.紧急暂停,不得不摁下的线下消费

疫情来临,人们减少外出购物,势必会对部分线下消费产生一些影响。任何以聚众、到店消费形式的行业都不可避免的受到影响,典型如线下百货、餐饮娱乐等行业。

复盘2003年非典期间零售业的表现,我们可以看到从全年来看,2003年零售业整体收入并未受到非典疫情的明显影响,2003年营收同比增速26.9%。但疫情对消费渠道影响较大,许多消费者可能转向线上消费或家附近的小卖部消费,避开人流密集的百货商场等场所。从消费渠道看,百货等渠道企业收入受影响明显高于整体,2003年百货营收增速下滑至-23.6%。

以北京为例,2003年4月北京的19家百货商场零售额同比下降17.6%,环比下降26.7%。与此同时,物美、家乐福等14家超市4月共实现零售额10亿元,同比增长20.3%。

非典疫情稳定后, 消费者被抑制的消费需求迅速膨胀, 出现了消费反弹现象。北京市百货大楼、西单商场等一些大型百货商场日客流逐渐回升,销售额也逐渐走高。2004年北京市百货商场销售总额为60.42亿元,2005年达76.46亿元,同比增长27%。以西单商场为例,2003年其营收为11.32亿元,同比减少23.99%,2004年、2005年其营收增速分别为1.59%和37.62%。

可以预见,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影响,2020年春节消费遇冷。首当其冲的便是餐饮业,《西贝贾国龙:疫情致2万多员工待业,贷款发工资也只能撑3月》一文刷爆朋友圈,在全国60多个城市拥有400多家餐厅的西贝莜面村,在疫情面前尚且回天乏力,多数线下零售企业又如何“独善其身”?且被暂停的时间越长,企业承压越大。

为了抗击疫情,全国各地几乎除超市、社区便利店正常营业外,其他线下零售业态,尤其百货商场等纷纷延长闭店时间,或调整营业时间,不少企业陷入经营困境。

银泰商业CEO表示,疫情影响非常大,银泰宣布在商场闭店期间给予租金全免的扶持政策,而闭店结束的时间,要根据疫情的情况和政府的要求来决定,公司现阶段入不敷出。但同时他也表示,线下零售要积极制定促销活动计划,为疫情之后的消费启动做准备。

疫情对零售业的短期冲击难免,但长期影响有限。正所谓福兮祸兮,危险来临之际,也是变革孕育之时。

2、临时加速,不能被隔离的生活连接

这场突发的疫情改变了人们的消费方式,减少出行、外食的需求转为内食,直接增强了对超市、便利店、生鲜平台的线上依赖。因此,这些能够“破除”物理隔离,帮助人们继续生活的零售业态则得到“临时加速”。

一些零售商称现在的线上流量比双十一期间还大,且呈上升态势。

盒马的线上商品,每天都是秒抢;

2月1日,永辉超市到家业务全国单日破20万单,销售额突破2000万元;

苏宁易购主站流量在春节期间同比增长超过50%,线上苏宁超市业务翻倍增长,到家业务销售同比增长近4倍;

多点的订单大幅增长,问题在于运力严重不足。

运力不足确实是棘手的问题,春节期间业务爆发,导致部分到家业务需要支付较高配送费、预约配送时间,一二线城市也因此上演“抢菜大战”。

这背后其实是零售企业面临的疫情突围战。此时自营物流的价值凸显出来,苏宁等优势明显,它们在疫情期间均保持自营物流送货,无特殊情况商品次日送达。

而在一二线城市,围绕家乐福和苏宁小店,苏宁的“1小时场景生活圈”服务可以在门店三公里范围内一小时到货。这也是其到家业务增长近4倍的重要原因。

除运力问题外,需求爆发,对零售企业而言,当务之急是做好线上线下的融合。而在这方面,苏宁是做得最好的企业。

苏宁通过线上各种渠道支持在线购物、社群营销及到家业务。在没有过多投入广告费用的前提下,苏宁易购主站流量在春节期间同比增长超过50%;苏宁的线下门店则利用各类互联网工具,通过14万个线上社群进行产品传播,社群转化率超过25%。

经此一“疫”,将强化苏宁全品类的用户心智,改变苏宁卖电器的刻板印象,加速突破在平稳市场很难突破的大快消板块。

3、AB面背后,是零售业价值的再挖掘

疫情,短期内会影响零售业的经营数字;长期看,可以影响零售业的走向。

短期内,人们的消费方式和社会运转模式发生改变,零售业暂停、加速的AB面就是印证。疫情带动线上消费之际,消费习惯的变迁也不可逆,可能带来长期变化。这一点,由2003年诞生的淘宝京东在后续对零售业和社会带来的影响可见一斑。

疫情过后,有些企业会暴露自己的短板,产品、业务会因此受到影响;有些企业的优势将得到发挥,新产品、业务顺势被引爆,步入爆发期,典型如苏宁。

一场疫情,让我们看到了苏宁商超到家、苏宁小店等大快消业务的增长空间,及其匹配快速爆发业务量的“到家服务”实力。未来,苏宁只要在快消上继续做强供应链,提升终端服务,苏宁的大快消业务有望进入一个加速发展的周期。

疫情对2020年国内消费零售市场整体存在一定负面影响,但危机中也孕育着机会。更重要的是,它将让我们再度关注挖掘零售价值,而这次被挖掘的价值既包括商业价值,也包括社会价值。

商业价值方面,非典催生了电商,间接影响了中国零售业的走势,苏宁的“智慧零售”、阿里的“新零售”登上历史舞台;这次疫情,则会让零售企业真正认识到双线发展的重要性,开始自我进化。

社会价值方面,这次疫情对零售企业来说也是一场“大考”。阿里、苏宁等企业在社会应急事件中的贡献和影响力越大,也就说明其社会价值越大。特别是在物资流转和调配方面,我们看到与2003年相比,零售企业除了捐款捐物之外,更是结合自身业务能力、资源优势进行输出,承担了更多的社会责任。武汉“封城”物理的阻隔率先带出的一个问题就是物资流转和调配。疫情下,菜鸟物流、苏宁物流既迎来挑战,也迎来发展的大机遇。

苏宁物流超过12000名物流仓储和快递人员、5800多辆运输车辆坚持工作,将物资送往疫区。自1月25日,苏宁物流为武汉地区开通救助物资免费“绿色通道”以来,已向湖北地区运送抗疫物资超过500吨。这显示了中国零售企业在快速响应危机应对的实力。

不少零售企业因疫情面临经营困境,硬币的另一面则是,那些在危难时刻能够挑大梁的零售企业,也将得到更多认可,赢得更多机遇,完成从“临时加速”到“长期加速”的蜕变。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艾瑞网立场)
  • 合作伙伴

  • 官方微信
    官方微信

    新浪微博
    邮件订阅
    第一时间获取最新行业数据、研究成果、产业报告、活动峰会等信息。
     关于艾瑞| 业务体系| 加入艾瑞| 服务声明| 信息反馈| 联系我们| 合作伙伴| 友情链接

Copyright©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581号沪ICP备15021772号-10

扫一扫,或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艾瑞网官方微信公众号